行业动态

2024-05-13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发展关键

   人才是第一引擎,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探索建立中医药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强化和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全中医药人才多渠道培养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备坚定中医信念、系统中医思维、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和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

当前,中医药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基本是相似的,如何鼓励特色与创新,避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大学的专业布局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求全,而是要打造特色和优势学科与专业,以符合社会需要。尤其是中医药教育,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师资门槛,专业实践性强,特别需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来培养中医药人才。

   各个院校应找到合理、清晰的定位,立足学校实情,优化学科布局,办好优势专业,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主要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同时,鼓励各高校建设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以点带面,推动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从而整体提升中医药院校办学水平。要特别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需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注重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加强中医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能力,打造一批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除此以外,还应推动建设中药传统技能实训基地和教学实验培训基地,不断强化中药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力度。

   二、继续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补充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综合医院对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在新医科、大健康背景下,“西学中”教育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西”的范围不仅仅是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还包括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以及基层医生。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还包括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人文关怀水平、整体思辨能力、中医治未病思维等。中医药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教育,不仅是临床医疗实际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需要,可使他们深切感受大医精诚的中医情怀与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目前,西医医护人员使用中成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需要经过相关培训。如何使西医临床医生和护士在短时间的培训后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关键是要构建医院非中医类别人员的“西学中”教育科学培养模式。

   此外,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是党和国家时刻关心、倾力支持的重要事业,防止因病返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均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其中如何加大农村医疗方面的保障,让老百姓的健康卫生需求得到满足,变得尤为重要。而且,我国已逐渐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慢病人群大量增加,应对这些老龄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单靠县以上的医疗机构难以应对。医疗卫生的重心需要下沉,要依靠乡镇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完成这些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基层医生医疗水平在整个医疗队伍中相对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生都有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提高临床技能的诉求,基层医生不能获得良好的医学教育资源是导致目前医疗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做到“小病能治、大病能识、重病能转、慢病能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有“温度”的基层医疗健康守护者。

   三、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特色方式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医药行政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科学细致部署,在名老中医遴选、师承人员选拔、规范化管理与考评以及师承后职业资格确定等方面做好制度保障。师承是古代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方式,师承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跟师者可以快捷地学习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专长绝技,灵活性较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取代了师承教育成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然而,师承教育依然有其独特作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优化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

   要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在人才评价和人才培养方面为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型人才提供保障和支持。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具有重要作用。人才评价要遵循中医药发展基本规律,分类评定中医药各种人才,并鼓励破格评定创新性人才。

   一、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岐黄工程打造岐黄学者品牌,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评定应该遵循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规律,真正通过培养和评定一批德医双馨的领军人才来带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中医药学跟其他学科和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具有文化性、经验性和传承性。中医药人才的评价要遵循中医药基本规律,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中“三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二、分类评定各种类型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人才大体可分为四类:临床、教学、科研和服务型。临床型大多在医院,教学型和科研型主要在院校,服务型主要在企业。中医药人才评价标准应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也不能“一顶帽子戴到底”。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分类评价对于中医药人才评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发展的空间。

   高校的职称评定中科研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会重视科学研究。但中医药院校教师在医院、诊所坐诊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作为高校教师基本职责的教学往往不能获得与临床、科研同样的重视。实际上,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兴衰。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多只分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类进行评定,没有评选教学型领军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科研能力是加分项,不应成为教师工作的必然选项。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科研工作岗,这些工作人员应成为院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应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进行分类人才评定时可加上“教学型”,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比赛获奖、教研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以及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来进行综合评定,旨在选拔教学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将本科教学评估、中医学专业认证、国家级中医学类一流专业认证结果、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教师讲课比赛成绩等纳入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开展动态质量监控。

   科学的人才评定制度,对于引领整个事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的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机制。改革完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因此,应对临床、科研、教学等各类人才进行分类评定,单独评价,临床型以会看病为主,科研型以会做科研为主,教学型以会教书为主。同时,德才兼备也是所有人才评定的前提条件,中医药人才评定应充分考察评选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探索推进轮岗制与职称评审相衔接。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这些都体现了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的多维化。

   三、破格评定确有专能的创新性人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关于健康与疾病防治知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性、复合型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亟须培养规模较大的确有专能的创新性人才,尤其是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一方面,“民间有高手”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掌握中药传统炮制技能、确有专长或临床疗效明显的中医药人才,不能简单用学历、论文和职称来进行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甚至破格评定。因此,需要深化人才评定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中青年创新型人才是发展中医药事业急需的资源,这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中医药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以上内容来自广东中医药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F9it_1YoJcX8Syk7UO4r4Q),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