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始于“未来”观念在西方科学化工业浪潮的巨变中成为历史性发展的重要标识与展望变革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望百年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事业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体现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天性。中医药学以健康生命理念为指引,立足中西医并重的国策自觉承担守卫中华民族生命健康的历史重任。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健康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数字化、智能化巨变的时代,中医药学又一次站在了变革机遇与落后危机的十字路口上,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趋势,如何从过去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新时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观照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路径,顺应时代潮流的“变”与“不变”,与西医学互鉴互补,中医药界学人必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面向未来,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才能适应大卫生、大健康的时代需求。中医药学未来发展应当重点关注思想始源、经典理论、创新重建临床经验,并以此为指引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重始源,回归原象
思想理念短板问题始于近现代西学东渐的改良化运动。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思维特质逐渐疏离,西方科学标准和概念性框架成为衡量的尺度,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国文化遭遇了追逐西化、淡化国学的逆流冲撞。中医药学的核心是其自身所蕴含的思维价值,重视中医原象思维的传承,也是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是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重要途径。原象思维作为中华文明的国学原理,包含基础的原象、具象与思维模式,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方式。中医药学思想基础与理论深受原象思维整体性的影响,原象思维是对道法自然、天地化气、气运周流的一种深刻体悟,融合于中医药学“物我本一体,天人无二分”的血脉中。
二、重经典,读经明史
基础理论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对各家理论体系的关注与反思是中医药学得以高质量赓续传承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其前提是“读经明史,悟中医正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文脉传播者与理论践行者,在历史文化的三次争鸣中受到先秦百家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依附于中华文化的母核中。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经典为师,与学界为友,展现中医药学在历史性叙述中具有的临床潜力与方法,正视生命哲学下理论活力的创生源泉及其与古圣贤在实践领域的通贯之路,才能开创中医药学特色的未来格局,书写其未来价值。回望作为历史的经典,以展开基于自身经验的感悟和探索。研读经典是既往经验被理解的前提,从经典中获得古人临床的价值活力,激生出中医药学的当代价值与水平,亦为朝向未来的突发公共卫生状况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重临床,汇通中西
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为了人民健康,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立身之本。高质量发展要贯通临床实践的短板,重临床、勤临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汇通中西之间的理论问题是现实行动的出发点与未来建设的具体所指。当代科研工作者要重视临床,从临床一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中西理论从相异走向相融,实现基础理论的通约互鉴。
临床中要凸显临床实践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中医药学要以象思维为引导塑造未来临床实践的新样态。充分运用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和西医的优势技术,理解两种体系下的概念问题,探寻二者的对应结合点以实现基础整合。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西医学的传变分型特点相结合,注重疾病认识过程中的差异。在学术交流中鼓励中西医专家合作,共同探讨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促进相互理解和接纳。临床是检验水平的阵地,后学者除了要继承临床学术经验以外,更要自身观察和领悟。这种领悟不是片面学习、机械模仿,而是熟练掌握理论和技术背后蕴含的贯通性思维方式。从脉象、舌象、面象、体象出发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效水平。汇通中西以应对现代多样化的现代难治病、急危症,尤其是传染病等突发卫生状况。治疗时着眼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抓住证候病机来把握疾病,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四、重互鉴,力主创新
创新不足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补齐创新短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立足于中医药学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属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追求科学与人文在实践意义上的融合,既源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内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打破科学创新与人文价值之间的界限,以大科学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完善人文哲学属性的学科特点,以人文哲学的思维定式和价值理论丰富学术建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医药运用于具有复杂结构、复杂功能、复杂信息的人体中,表现出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性特点而难以阐释,借助现代系统生物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地推进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建设开放互生的知识共生带,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共生,构筑以学科问题为中心的耦合体。中医药学各分级学科要善于从不同领域的学科互鉴中吸收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在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中实现超越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的交织互动,紧跟时代步伐走融合发展且自主性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释放中医药学科的潜在势能。未来观念越来越明显地和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相结合,在大科学时代充分利用生成式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工具性优势推进中医药学全景化的智能变革,实现技术提升与效能提升,努力创造与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高质量成果,为未来发展赢取更大的学术发展时空与社会生存优势。
五、展望
大科学高概念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深化与科学进步的必要迫使我们思考新时代下中医药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思考如何为面向未来的中医药高质量创新创造筑基引航。中医药学具有理论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要瞄准现实问题,调整发展方向,并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旗帜贯通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并举,基础与前沿互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全面洞悉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演变规律,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未来危机,才能推动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综合效应。当前以及今后将长期面临四大短板问题,这是中医药学在思想、文化、教育、实践、学术、话语、学科七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解决好短板问题才能更好地赓续中医药伟大事业,助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以上内容来自大品种联盟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_Itq5o2rYttNCMc2CHSbxw),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