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5-09-28

中医药产业化标准建设:传承、创新与国际化的必然路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药事管理等3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5年版)》,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这一政策动向不仅为西医领域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依据,也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产业化进程亟需以标准化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必然趋势与市场逻辑

  中医药的发展正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标准化是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其质量参差不齐、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此次国家卫健委修订质控指标,强调“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为中医药标准化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必须建立一套贯穿种植、加工、研发、临床使用和售后服务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从市场逻辑看,标准化是中医药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石。只有通过统一的质量控制指标,才能保障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消费者信任,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标准化也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中医药从“小而散”走向“大而强”。未来,中医药产业必须依托数据驱动和循证医学,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认可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国际化路径的必要性与挑战

  当前中医药已成为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国际化仍面临标准壁垒。例如,中药在不同国家的注册标准、质量控制要求和临床证据认定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化进程受阻。此次文件提出“避免将质控指标异化为约束性要求”,提示我们在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时需注重灵活性与适应性,既要坚持中医药的理论特色,也要与国际通行的科学规范接轨。

  国际化路径的核心在于“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术语、疗效评价和方法学标准的国际共识;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跨国研发和质量控制平台,通过示范项目推动海外市场对中医药标准的认可。只有实现标准的国际互认,中医药才能真正融入全球医疗体系。

  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标准化不是西化,而是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观”,其质量控制不能简单套用西药的线性评价模式,而需建立兼顾整体性与个体化的指标系统。例如,在药事管理指标中引入“中药饮片调剂误差率”“中药处方合理性评价”等维度,既体现临床实用性,也传承了中医药的理论内核。

  此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以标准为载体。通过规范术语、操作流程和教育培训,可减少公众对中医药的误解,增强文化自信。未来,应进一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质量标准制定中,例如在评价体系中纳入“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指标,突出中医药的预防优势特色。

  标准化不是西化,而是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观”,其质量控制不能简单套用西药的线性评价模式,而需建立兼顾整体性与个体化的指标系统。例如,在药事管理指标中引入“中药饮片调剂误差率”“中药处方合理性评价”等维度,既体现临床实用性,也传承了中医药的理论内核。

  此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以标准为载体。通过规范术语、操作流程和教育培训,可减少公众对中医药的误解,增强文化自信。未来,应进一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质量标准制定中,例如在评价体系中纳入“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指标,突出中医药的预防优势特色。

  以上内容来自药王新声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FFV4BNDPcH2pXLNPeaFsiQ),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