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部分,将“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纳入其中。明确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高度重视,对中医药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认可。
中医药文化是个宝库,需要深入挖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在数千年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中医药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了古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探讨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及其特有的大生态医学模式,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集大成者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现代科技资源。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系统、完整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医药文化深深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先行者。
中医药文化是个宝库,需要深入挖掘。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在保护好基础上,对宝库进行深入挖掘与提炼,才能真正发挥宝库的现代价值。挖掘中医药文化宝库,需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屠呦呦也正是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找到了灵感与启发,应用现代科技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挖掘中医药文化宝库,还需要运用现代人文科学。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广泛吸收了古代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古代人文科学成就,用现代人文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智慧,不仅可以从中揭示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探寻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只有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管齐下,才能深入挖掘中医药宝藏,才能完整准确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也才能让中医药腾飞插上科技与人文的翅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和魂,需要不断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医药自信的重要源泉。数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一直在护航中医药学术的传承,规范着中医人的行为方式。近代以来,中医药遭遇的质疑与非议,从表象上看是中医药科学性、有效性的问题,其实质是文化问题,是文化认同问题。进入新时代,传承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医药的现实需要。
传承中医药文化,要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正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不足,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二是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三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教育、科研与临床的有机融合,加强中医药机构的文化建设,在中医药实践中提升中医药人的文化自觉自信。
传承中医药文化,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保护好中医药文化资源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础。“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但同时也应看到,全国中医药文化资源“家底”尚未彻底摸清,部分中医药文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少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临近濒危。为此,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千方百计把中医药文化的根留住。
传承中医药文化,要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医药传承的希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一方面,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将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入学生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课程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埋进青少年的心中,引导他们从小热爱中医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需要大力弘扬
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伦理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构。要想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中华文明这个宝库,中医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最好的钥匙。弘扬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中医药文化不仅是隐藏在经典著作中理论与经验,数千年来中医药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百年来,在西方医学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文化在不断淡化、弱化,逐渐地远离中国人的生活。如何让中医药文化重新回归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来成为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是要融合现代健康理念,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中医药文化与当今社会相协调,和现实文化相融通,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二是面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发挥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特色优势,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健康养生服务供给,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养老、保健、休闲、娱乐、体育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走进百姓生活之中。
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就是要提高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不仅仅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传播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医药特色健康生活方式。一是发挥中医药机构的文化传播功能。利用中医药博物馆、高校、医疗机构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提炼中医药文化标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路径,向全社会宣传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升百姓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二是发挥中医药专家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文化、理论,特别是临床大家应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与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的、大众的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权威性与社会影响力。三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在发挥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播“信度”“深度”“高度”方面长处的同时,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动漫、抖音等新媒体在信息的“宽度”“速度”和“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在传播内容与形式上实现媒体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与认同度。
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优势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满足全球对中医药的需求,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需要。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国际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以针灸为主导的中医药实用技术价值,中医药理论价值,特别是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一是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中医药文化基因。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因国施策,分类制定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目标,差异化、精准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三是要创新传播路径方式,充分利用中医药海外中心等国际传播平台,以术传道,道术并行,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推进。四是要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寻找中医药文化与世界各民族医学文化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新表述,让中医药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当前,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生动实践,得到了世界高度认同。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网(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6490)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本网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