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4-06-14

“两个结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理论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还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党和国家为了延续中华民族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引领。

   “两个结合”蕴含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主张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追求。“两个结合”要求我们践行人民观,站在人民的立场做出正确选择。中医药在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生命智慧之学。中医药来自人民,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产生是应人民之需,中华民族有了护佑天下苍生的医学科学。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不仅关系到几亿人民卫生健康问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自信。因而,我们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从满足人民需求、解决民生问题的立场出发,担当起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

   “两个结合”蕴含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医药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即大自然,强调人是宇宙天地间的万物之一,与自然息息相通,这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内在一致性。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要求我们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调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是在中华民族同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中华文明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医药学包含着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把这一宝贵历史遗产保护好,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以传承促进创新,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两个结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分析法。“两个结合”是基于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中国经验的理论凝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人民相结合。“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要面向强国之要、时代之需、人民之愿,在解决重要问题上有所作为。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之所以人口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中医药守护着人民健康。中医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尤其是在抗疫“战场”,中医从未缺位。《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300余次疫病流行。东汉末年,因战乱引发大规模的瘟疫,“医圣”张仲景撰写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明末清初,传染病连年猖獗,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急性传染病的专著《温疫论》,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国务院应对新冠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筛选出了有效的中药“三药三方”,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惠及全球数亿人。

   在新的时代重塑中医药形象,发挥中医药作为,不断以突破性成果满足时代之需,解决人民之急。中医药必须植根人民,要在解决重要民生问题上作出贡献;中医药必须与时代同步,要在时代发展命题上展现作为。应时而为,造福人民,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医药传承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传承创新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精神上要有自立自强的根脉和气魄,坚定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决心。同时,在整个社会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友好氛围,在大众群体中培育新型中华文明观,在舆论上摒弃文化自卑论、西方优越论,坚定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成为社会共识、社会行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重要的舆论支持。

   总之,在“两个结合”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下,中医药传承创新要坚持人民立场和实践标准相统一,服务人民需求,传承思想精华,勇于面对问题,积极担当作为,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助力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报网站(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0256),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