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即作出响应。
《意见》明确“中医药服务融入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全流程”,此举将全方位激活中医药在慢病“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各个环节的独特价值,直指基层慢病防控痛点,意义重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慢病人群基数持续扩大,当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已达4.5亿,其“病程长、易反复、需长期干预”的特征,与基层服务碎片化、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形成突出矛盾,即单次诊疗难以覆盖全周期管理,设备与人才短缺制约防控效能。而中医药扎根基层的天然优势,恰好能以全链条介入的方式,可从根源上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成为基层慢病防控的“破局关键”。
在“防”的前端,突显出中医药作为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医始终将慢病视为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的渐进过程,而非突发急症。如今在社区,中医药健康宣教让养生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天人相应的作息、药食同源的智慧、艾灸按摩的技巧,让群众在生活中懂得守护健康。这种“未病先防”的生活习惯,将健康管理端口前移,既直接降低了慢病发病风险,更从根源上减轻了基层后续诊疗压力。
进入“筛、诊、治”核心环节,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质更是可以适配基层需求。筛查诊断上,中医依托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无需依赖高端设备就能完成初步排查,大幅降低了筛查成本。治疗层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技术和手段,如轻度腰椎间盘突出者通过推拿复位配合中药热敷可缓解疼痛,失眠人群借助耳穴压豆可调节神经,糖尿病患者在控糖基础上用消渴方可改善乏力多尿症状。很多如针灸、艾灸等技术成本不仅远低于西医,搭配经典方剂还能减少西药副作用。
慢病康复绝非“指标正常即停药”,而是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实现机体功能全面恢复。可以说,“管、康”阶段又是一次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科学校正,基层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程变化、体质差异乃至季节更替,灵活调整管理方案,并搭配推拿、八段锦等易操作方法,推动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显著降低复发率与并发症风险,形成完整管理闭环。
中医药在慢病防控中的全链条参与,很好实现了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将中医药服务融入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全流程,关键还在于提升现有基层医生兼通中西医的综合能力,通过系统培训让他们既通中医辨证思维,又懂西医基础诊疗,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从而精准对接“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需求。
可以预见,当基层医生能以中西医融合的专业能力,将中医药智慧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基层慢病防控必将实现质的提升,基层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也将更加真切。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7BiEbtyUJnYPBfv0I8awlg),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