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5-10-09

以“四诊”数智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历经千年的实践经验。其核心精髓在于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动态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这不仅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揭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对中医药传统优势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可穿戴传感器等前沿科技风起云涌,为“四诊”由经验走向科学、由个体走向群体、由民族走向世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其健康与疾病状态是多重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四诊”正是中医师感知、解析这一复杂系统的独特认知方式。而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分析,在处理高维、非线性、多模态数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在认知复杂系统的方法论层面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因此,推动“望闻问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对中医药认知范式的重大升级,是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数字引擎”的重要路径。

  从经验到科学:深刻把握“四诊”数智化的战略价值

  知识论的演进表明,人类认知从经验积累到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系统化、客观化、可验证化的过程。“望闻问切”作为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积累了海量经验知识,但传统传承方式面临主观性强、标准化难、规模化推广受限等挑战。人工智能的介入,本质上是为中医经验知识构建一套“数据-知识-决策”的现代科学转化机制,通过数据驱动和模型构建,将个体化、模糊化的经验感知,逐步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可验证的群体性知识图谱,从而弥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鸿沟。一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方法论优势。“望闻问切”以整体观、辨证观、恒动观为灵魂,其核心在于把握人体“证候”这一动态演化的复杂状态。人工智能强大的模式识别与高维非线性关系建模能力,恰恰为解析这种复杂状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使“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中医思维得以在数据层面获得更精准的映射,两者在认知复杂生命现象的方式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同频共振”。二是以数智技术为杠杆的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可将古籍经验、临床案例、现代检测等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转化为可量化、可解释、可迁移的知识图谱,实现“经验-证据-算法”的螺旋式上升。这标志着中医诊断正从主要依赖个体经验积累的“手工业时代”,迈向基于群体智慧和大数据挖掘的“智能时代”,是一次深刻的认知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双重变革。三是以健康中国为目标的时代需求。我国慢性病患者超3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治未病”是中医最具成本效益的优势领域,但需要精准的风险预警和状态辨识作为支撑。数智“四诊”通过远程化、智能化、标准化,可高效下沉优质中医诊断能力,赋能基层“治未病”网络,显著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是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既要“守正”,坚守其核心理论和思维精髓;也要“创新”,拥抱时代科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望闻问切”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健康智慧,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二者深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诊疗手段的技术升级,更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现代科技语境下的再诠释和再发展,必将催生“辨证论治”的新范式,必将壮大“健康中国”的新动能,必将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处方”。

  以上内容来自广东中医药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0qHjV0y_Lj-StTVa8y031g),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