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必须传下来。
如何将这把“钥匙”传下来?
一是要重视“培根固本”。中医药文化蕴藏在中医药古籍和中医药文物之中。仅就中医古籍而言,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普查结果表明:34个省级行政区231家公藏图书机构的中医药书目,包括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马王堆出土医书在内,已达26000条,而现在已编著1912年以前的书目就有8650种。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来的关键在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了第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发掘、整理、研究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脉经》等11部中医药古籍之精华。实践证明,必须重视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才能保住中医药文化之本、护住中医药文化之根。
二是要重视“育才赋能”。要将中医药文化传下来,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文献研究、文化宣导、科学普及、现代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因为中国传统孕育之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而要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要深研中医药四大经典、四小经典,还需要至少阅读过《周易》《道德经》《论语》《孟子》《荀子》《心经》《山海经》等,能理解儒释道的基本理念与内容,更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这就需要专门立项,开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各类专题集训,通过传授、实践、考核、选拔、使用,重视育才赋能,从而健全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队伍。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一是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更是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可以确保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医药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临床形成了四诊审证、审证求因(“观其脉证”——求解思维)、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知犯何逆”——上升思维)、立法组方、组方用药(“随证治之”——决断思维)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中医医疗保健实践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由此建立的自信,是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重要基础。
三是需要加强融入新生活的力度。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中医理念、知识和技术,培养“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让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这是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土壤。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
一是要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质量。中医药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引领、文化塑造、文化传播、文化赋能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工程”,这包括完善领导机制、提高规制地位、完善工作机制、融合现代科技、改进表达形式、完善投入机制等;需要全方位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质量,包括梳理研究各学术流派,深化对中医药历史、文化、流派、人物的研究,系统整理文献数据,建立健全创新研究体系;老师带教学生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文化街区、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文化长廊等,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在“中西医并重”方针指引下,逐步实现中西医协同、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互补都能以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以西医之术驰中医之道。
二是要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持续擦亮中医药文化名片,答好中医药文化建设“特色卷”,通过搭建各级各类中医药文化宣导平台,让中医药文化“说话”,让老百姓看得明、听得懂、想得通,让国际友人能从“读懂中医”到“读懂中国”,从而既能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也能让中医药文化走出文化学院的院门、走出天津市的市门、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既成为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又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自信的桥梁和土壤,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网(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61414),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