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是指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借鉴优秀文化成果,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其核心要义在于正视文明多样性,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倡导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强调通过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明的竞争、交融与分合共存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大趋势,文明互鉴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文明互鉴作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的体系。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为全球健康事业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中医药学的创新理念与华夏文明同源共生,彼此互补,共同构筑了广袤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既蕴含着自然科学的严谨,又融汇了人文科学的深邃。当今中医药人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要深入挖掘并系统理解中医药学的文化底蕴与内在逻辑;二是要积极拥抱西方科学与哲学的最新成果,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东西方智慧的交融与创新。在医学模式转变和医疗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学的发展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并进行交叉融合,这是中医药学拓展应用范围、提高治疗效果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医药学科建设正以面向未来高质量建设和人类文明命运与共的战略谋篇布局,文明互鉴有助于挖掘中医药学中的潜在价值与潜力,中医药学也需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多样化。
1.文明互鉴促进中医药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当前,全球科学研究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大科学时代,其鲜明特征是从信息洪流的时代稳步跨越至高概念思维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文明互鉴将深刻影响科技人文的复兴与发展,为各项事业和各学科门类催生出新的发展动力,无疑也对中医药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将携手推动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我们需深刻洞察复杂系统的内在联系,勇于跨越传统学科的界限,积极倡导跨学科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深入挖掘并重新诠释全球多元文明中的科学智慧,并以此为基石进行创新性拓展,促进全球科学智慧的交流互鉴,共筑科学繁荣的新篇章。
首先,文明互鉴需要恪守国学原理和原创思维,避免片面追求西化的倾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合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科技人文成就。其次,要稳定中医药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倡导多学科、多维度、多模式的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向。再次,注重培养与引进多学科人才,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逐步完善与协同整合,以适应文明互鉴下的学术研究需求。最后,中医药学在与现代医学进行交叉融合时,需要克服学科壁垒和认知差异,实现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打通学术壁垒,建立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中医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学、生理学等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知识体系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中医学注重整体调节与辨证施治,而现代医学则更倾向于微观研究与对症治疗。在临床应用方面,中医药学的疗效评价往往依赖于经验与传统,而现代医学则更加注重临床试验与数据支持。这些差异使得中医药学在与现代医学进行交叉融合时,需要克服学术壁垒和认知差异,实现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虽然中医药学蕴含着华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中医药学应积极顺应时代变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力量有机融合。这就要求当代中医人既要深耕中医药领域,又要广泛吸纳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借助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深入探究中医药学的科学底蕴与临床应用价值。
2.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要载体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文献的价值愈发凸显。中医药文献作为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中医经典著作、医案、方书、本草等多种细分典籍,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传统学科的奠定和发展都是以文献为主要载体和见证,“文献”与“文贤”相通,承载着跨越时空界限、传递深邃思想、承续学术传统的使命。中医古籍作为中医药学文化遗产与知识遗产的重要载体,汇聚了历代医家的实践智慧、理论体系、诊疗方法与技艺精粹。这些宝贵的知识结晶被付诸文字,通过编纂著述、整理辑订、综合百家之长,最终纂修成定本,流传至今,惠及后世。传统文献的分类与学科设置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基础。中医药文献与学科发展是共生关系,文献是学科发展的基石,记录了学科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创新。通过文献研究,可以追溯学科的起源,理解其发展脉络。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源泉,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寻找创新点的前提。一方面,中医药文献为中医药学科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系统梳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另一方面,中医药文献为中医药学科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文献中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可为解决现代医学难题提供新视角、带来新发现。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医药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传承,将浩瀚的中医药文献资源和临床经验中蕴含的海量碎片状、非结构化有效信息进行有序整理,高效利用文献中的文本内容,使其服务于学科建设,形成中医药传承的新模式。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理论创新,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研究,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提供思路。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科学化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使计算机调控下的中医智能诊疗成为可能。
中医药文献的研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与信息科学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中医药古籍、医案等文献进行自动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合作,深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探索中药在免疫调节、神经调控与治疗疑难病症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开发智能化的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强化中医药文献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将中医药文献中的经典方剂、治疗方法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展临床研究和验证,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此外,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对中医药文献中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3.中医原创思维特色引领中医药学科建设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中医原创思维是指中医药领域内对于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和医学实践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方式,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健康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原创思维以其整体性、动态性和创生性特性,为中医药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中医药原创思维的特色引领作用是中医药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今时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原创思维回归以及国学哲理的指导,对于解决当前中医学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在于象思维的回归。对中医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创新,应以象思维为基石,深入阐释中医学的天人相应、体质禀赋、五运六气、身心合一等核心理论。在此基础上,融合集成式的思想,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深刻解读;同时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维视角出发,全面审视中医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将中医原创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有机结合,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融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医药学本质的理解,更能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人应坚守原创思维,主动引领,随势而动。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医药学深厚知识底蕴的同时,与现代复杂系统科学的最新方法学相结合,深入阐释中医药学的原创精髓。积极倡导并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医人应当广泛汲取现代医学及现代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精华,尤其是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知识,以在大科学的广阔背景下,顺应高概念时代的发展潮流,有效传承与发展中医原创思维。同时充分发挥象思维的独特优势,引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方向,精准定位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紧抓改进的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学术研究的创新路径,致力于构建具有引领地位的重点研究平台,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向
在中医药学科的深入研究中,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医药学科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这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医学问题。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培养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军人物,以及选拔出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话语权和强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人才培养需大力加强临床思维建设,尤其是要回归原象思维创生性人才的培养。团队成员应努力成为交叉融合型人才,适应高概念大科学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中医药学治学执教的方向。 文明互鉴的中医药学科建设将催生交叉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长学制及高层次人才的培育阵地,亟需革新思路,构建多元化、创新性的治学机制。这要求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优化升级,并积极探索增设新颖或革新性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培养及博士后研究工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向跨学科融合、多领域探索、全方位思考及多样化模式的方向转型,以积极响应并践行守正创新的战略蓝图。
5.结语
进入21世纪,时代洪流下的中医药学科建设亟需融入生命科学的信息化、数字化及高概念的大科学发展中,适时调整学科目标,积极拓展并整合新兴研究方向,同时巩固并优化原有的研究领域。中医药学作为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典范学科,应当勇担创新引领之责。既要深入挖掘其传统精髓,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审视健康与疾病,秉持精气神一体、象与形相融的哲学观念;又要妥善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动关系,促进两者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应以经典文献传承为基石,精准诠释学术概念,挖掘典籍中蕴含的中医临床优势病种,不断完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体系,力求获得可以被广泛认可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提升基础理论的科学阐释水平,推动研究范式从还原性分析向系统化研究转变。我们应从历史维度审视科技文明的演进,主动顺应数字化文明新纪元的到来,将中医药智慧与现代高概念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育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体系,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贡献一份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大品种联盟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0UdjPbWdV2-yE5CCEkPQHw),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