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具有原创的理论优势和数千年的人用经验,在防治传染病和重大慢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医药“五大资源”优势逐步发挥。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临床需求和医疗服务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科技创新推动了中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研发,促进中药产业向智能制造迈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22%,运营成本下降19%。
中医药走向世界成效显著。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113个成员国已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成员国设立了相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在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注册的中医药诊所逾1万个,在海外建立的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30万人,由此可见,中医药对外开放与接受程度持续深化。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一是中医药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复合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仍然严重不足,中医思维相对薄弱,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发挥受限。二是缺乏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研究滞后。三是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加强,中药高端制药装备较少,新剂型新装备的科研与应用仍需加强。四是中医药“走出去”面临中外文化差异、国际标准尚少、法律法规缺位等问题,医疗服务、科研合作和产业发展有待全面推进。
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及评价,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及对策,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思考和对策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就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形成了共识。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契机,如何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做到善作善成,需要加强多部委协同部署,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的研究,完善中医药特色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加快中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和高端制药设备自主研发,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海外本土化发展等,加快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做好新作为。具体专家建议内容如下:
1. 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完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制度,优化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基层中医人员业务能力和积极性。
2. 以解读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为研究目标,建议设立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内在关系研究科研专项,长期支持;建立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平台,培养和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多学科研究团队,系统推进解决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问题。
3. 系统化推进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建议围绕中医诊治优势病种临床循证研究设立科技专项,持续进行支持;加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养和建设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系统推进临床价值导向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迈上新台阶。
4. 启动针灸大科学计划工程,建立符合针灸作用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方法;聚焦针灸基本科学问题,系统开展穴位对机体调控规律研究,系统“解码穴位”,深入系统地进行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5. 深化中药种植/养殖方式的变革,实施有组织的中药材生产策略,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以临床功效为导向的质量标准体系,设置中药资源保证供给与质量评价科技专项。
6. 加快中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加大高端制药设备的自主研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药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换代,通过税收优惠、多元化投入和金融支持等方式,降低企业更新设备的成本压力,提高中药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换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 实施中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围绕中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成本控制、生产工艺优化及临床评价等问题,集成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提升中药制药工业精益生产能力。完善药品集采办法,启动“普药做大、大药做强”策略,落实好优质优价政策。
8. 加大对中药高端制药设备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研发专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研究成果转化。设立中药高端制药设备技术研发中心、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技术设施和资源支持,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
9. 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系统规划中医药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库。加强与政府部门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合作,争取各国政策支持,以中医药标准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0. 深化政府间和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利用现有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协议,促进产业协作,推动中医药海外本土化发展。依托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等载体,向全球推介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科普与宣传,持续提升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内容来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mIE45pf4YiZnJ1DYDN-5iQ),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