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4-08-08

明确三个定位 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中医药文化兼具医学和文化双重属性,是一张代表中国形象的名片。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文化认同、评价标准、传播环境等方面遇到了不少难题,国际传播力有待提升。应对国际舆论场上的传播困境,精准施策是破题方向。

   受众定位,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认同,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受众所在区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

   一方面,要树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在不同话语体系背景下努力寻找中医药与世界其他医学文化在经验、价值、伦理等方面的共通点和交汇点,运用对方的话语体系凝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表达。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如阐述《备急千金要方》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大医精诚思想,可以结合医学生入学前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通过共通点把中医药文化思想讲透讲活。另一方面,要采取本土化策略。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特点,在传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着重考虑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医疗条件等因素,找准目标受众的核心诉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对应策略。提高中医药外译质量,在中医药广泛传播的亚洲地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输出,在中医药仍以补充西医身份存在的欧美等地区要切实推广中医药的实用价值。最后,要坚持差异化理念。针对不同地区和受众的不同需求,我们要结合其性别、专业、职业、兴趣等采取分层次、差异化精准传播方式,精准投放传播内容,确保传播效果最优化。如普通民众应以科普类内容为主,医疗专业人士应以医疗学术类内容为主。

   特色定位,突出中医药文化优势

   中医药的医疗价值和蕴含的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坚持自身特色。

   在内容层面上,要加强中医药文化阐释工作,挖掘阐释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等中医药经典元素,围绕中医药在治疗呼吸道、消化道、骨伤方面的优势精准选择传播内容,进一步提炼中医药文化标识,借用受众熟悉的生活场景、故事情节、人物原型加以推广。同时,也要在时代语境中汲取精神内核,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紧跟康养、文旅等热点,发挥优势,传播中医整体治疗、食疗等方面知识,将此类内容植入游戏、动漫等文化衍生品,对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价值挖掘,将中医药文化产品化、品牌化。

   在实践层面上,“文化+体验”可以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注入强大动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有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中医药非遗展、开办中医药非遗讲堂、开展老字号药行义诊活动等推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展示,改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机制。

   表达定位,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的传播格局。元宇宙技术带来的传播场景更新,大数据带来的表达方式变化,社交形态下的信息交互都将赋能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向未来,应积极推动中医药数字医疗服务和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媒体矩阵。

   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是提高传播效能的有效方式。要将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既要采用国外目标受众易接受的传播载体传递中医药文化内涵,又要不局限于媒体形式,拓展博物馆、体验馆、医疗机构等实体机构传播载体,做到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中医药文化信息发布、监管制度和舆情研判处理机制。数字技术的运用将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产生叠加效应。文创IP、VR李时珍纪念馆、Cosplay四大名医等形式将为受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职业、兴趣、经历定位受众类型,实现传播精准化。

   此外,要广泛团结外国媒体人士、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来华留学生等,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多途径、多语种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阐释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网站(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6004),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