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是近些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吃上放心中药”成为人民的重点关切。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提升中药质量”直接体现在文件名称中,凸显了中央对中药质量问题的格外重视,也是对上述人民群众关切的切实回应。
提升中药质量,首先要把好“源头关”。药材好,药才好。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是质量保障的基石。《意见》将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列为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推动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确保药材有效成分稳定。其中,农药的不当使用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原因,《意见》为此专门指出,推进用于药用作物的农药登记,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
完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是提升中药质量的关键。为此,既要夯实中药材种植的“源头桩”,更要构建贯穿采收加工、生产流通到终端监管的“全维网”。针对中医药产业链长、环节多、质量追溯难等问题,《意见》注重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提出要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并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确保实现从模糊的“经验标准”转化为精准的“数据标准”的质变,进一步保障中药制造品质。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底线的重要保障。当下,中药材市场上仍存“伪、劣、贵”等问题,显著影响了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增加了用药成本。对流通环节乱象说“不”,《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规范中药材流通秩序,开展“丰储欠补”稳定市场供应;加大对线上线下销售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违规违法行为;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这些措施形成“组合拳”,既清除市场“毒瘤”,又稳定供应,让优质药材“买得到、用得起”,真正实现质价双优。
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止步于“有药可用”,更要实现“用药有效”。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是其破局之钥。《意见》从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角度着手,聚焦名优中药品种的培育、临床价值评估的强化、中药配备使用的加强等方面,提出要“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通过改良传统技艺、量化疗效数据、明确适应症范围,推动“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造福患者,让中医药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为让“优质中药”脱颖而出,政策引导下的激励机制同样至关重要。《意见》提出的“有序推动评价结果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协调联动”“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招标采购政策”,可以进一步将临床疗效显著、质量可控的中药品种纳入优先采购范围,从而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这种“以疗效说话”的竞争逻辑,让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中药品种通过政策扶持获得更大市场空间,推动中药质量的提升。
中医药产业的每一步革新,都需以对生命的敬畏为底色。当生态种植重构绿色生产逻辑,当数字化技术确保中药制造品质,当质量监管筑牢全链条安全防线,当临床疗效确立科学化价值共识,中医药就能在守正创新的辨证实践中实现质的跃升,形成“生态种植—智能生产—严格监管—疗效优先”的良性循环。当每一味中药都经得起溯源、每一项工艺都扛得住检验、每一张药方都担得起期待,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放心选择,在新时代续写济世为民的传奇。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中医药报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JvJFROtcgX1D5yu9tKewhw),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