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4-02-18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健康养生智慧的凝结,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人民的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发展态势,健康成为群众越来越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新发展阶段,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就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时俱进提高中医药的健康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中医药发展理念

   中医药源于民间,造福人民,具有显著的人民性。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健康观。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在诊治中把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定位于人,而且强调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人是目的和归宿,一切都要围绕增进人的健康展开。满足人民对更加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服务对象不仅有已病者,还有规模更加庞大的亚健康者。因此,中医药不能仅仅以病人为中心,而应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照护。

   其一,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首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恪守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优先满足人民急需的和基本的健康需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要。

   其二,以充实的人才队伍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当前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亟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人才储备。一方面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早跟师、早临床学习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践行“仁、和、精、诚”的中医药后备人才;另一方面畅通中医药人才成长通道,通过重大科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等渠道助力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成长,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重视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人才选拔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为中医药人才成长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其三,加强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中医药原创优势发挥还不够充分,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中医药高水平科技在服务人民健康中的价值还未完全展现。加强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经济优势,动员相关企业参与,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分摊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中医药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在中医药研发中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需求,破解中医药自身发展难题,以中医药原创理论的系统化阐释和创新应对社会发展中层出不穷的健康难题,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

提供覆盖全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保障

   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工作重心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全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将服务内容从诊疗扩展到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增强守护人民健康的能力。

   其一,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覆盖全民的中医药健康保障,基层中医药供给能力薄弱是瓶颈。当前,各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推进中医科、中医馆建设,为居民享受家门口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便利。当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关键在人,在于中医师、中药师的健康供给能力。要借助医联体、医共体等制度化的合作平台,一方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者提供跟诊、进修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建立专家轮班坐诊基层制度,减少基层群众享受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舟车劳顿和经济开支。

   其二,构建保健、治疗与康复一体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具有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的优势,在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要凸显其在预防保健和愈后康复方面的特长,构建集保健、治疗与康复于一体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功能。中医医院要加强治未病科建设,继续完善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因地制宜开展膏方和三伏灸、三九天灸,增强治未病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慢性病中医药防治活动,重点提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慢性病中医药门诊服务,在诊疗的同时,为慢性病患者开具中医药健康处方,从中医健康理念、中医传统功法、情志调养等方面引导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维护。其次要增强中医药疾病治疗功能。深入研究中医典籍,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在夯实中医师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强化辨证论治能力,发挥中医药诊疗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优势;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吸纳现代医学优势,中西医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开放的态度接纳现代医学技术,不仅要用现代科学话语将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讲明、讲透,更要通过现代化医学技术提高中医药原研创新、临床救治、“老药”筛选等方面的作用,借力科技创新更好发挥中医药诊疗疾病的优势。再次要施展中医药的康复功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中医药与现代康复技术的融合之道,整合中医药、康复、传统体育、现代医学等学科资源,提供综合化的中医康复服务,在确定中医康复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推广肿瘤、骨伤等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中医康复服务空间,减少人们享受中医康复服务的空间阻隔。

   其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服务全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差异化的健康服务。对孕妇,推广“逐月养胎法”,注重饮食有节、均衡、营养、寒温适度,起居避寒暑,劳逸适度,保持心情舒畅,调畅气血确保生产顺利。对儿童,向家长推广易于操作的小儿推拿方法,通过中药内服、膏药贴敷、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以健脾和胃、阳气生发,达到强身健体、促进生长的目的。对青壮年,面对工作压力、人际交往等带来的颈腰椎劳损、睡眠质量不佳、易怒、焦虑等亚健康症状,推广食疗、穴位按摩、中药热敷、科学作息,增强身体素质。对老年人,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科,加强中医特色老年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性痴呆、白内障、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便秘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优势,探索养老机构与中医院合作协作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和就医看病等健康需要。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中医药健康协同促进机制

   单纯依赖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一健康供给模式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升级的健康需要。要充分调动相关主体参与中医药健康治理的积极性,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建立高效的中医药健康协同促进机制。

   其一,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自身健康促进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借助公益讲座、医师宣教等渠道传播顺其自然、平心静气、平衡膳食、劳逸适度的中医健康理念,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健康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教育、引导、示范等形式,让更多人以适合中国人生活习俗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智慧调适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增强自身的健康促进能力。

   其二,压实医疗卫生机构职责,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品质。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面临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升级的考验,只有提高服务品质,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健康需要。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品质,要围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在中医药资源投入、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管理、中医药服务配置、中医药服务定价、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推进改革,使医疗卫生机构从重视发展速度转向关注服务质量,更加重视内涵式建设。

   其三,动员市场主体参与,扩大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府要通过制度保障、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动员市场主体提供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以满足巨大的健康需求缺口。释放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活力,有效的监管同样必不可少。要严厉打击超范围营业、无证行医等损害人民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有力支持和科学监管相结合,提高普惠性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

   以上内容来自广东中医药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xODL9lBpGR0y5ULDK1Rh5w),文字版权归原网所有,如果有不妥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